身體出現病痛,然後看醫生都沒有改善的,最好的方法就是拜懺。
不管自己的信仰是甚麼教,對自己信仰的神佛菩薩懺悔。那麼業障就會減輕。這是非常科學的方法。
為人處世之道,乃是我們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動力和助上緣。佛菩薩們給我們留下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方面的寶貴經驗,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。
一、學會讚美,尊重他人
在《妙法蓮華經·常不輕菩薩品》中,記載了常不輕菩薩的故事。
他是一位始終不輕視他人,修尊重行的菩薩。每逢見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,不管其行為如何,他都會恭敬禮拜,並對他們說:“ 我非常尊敬你們,不敢有所輕視,為什麼呢?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,將來都要成佛。”
在佛教中,有一個詞叫 “ 隨喜讚歎 ”,我們要經常隨順別人的歡喜,知道讚歎他人。這樣不僅能助於別人修行得道,也利於我們自身的修行。
讚歎、隨喜他人的功德,也是最簡單、最容易的修行方法,很容易為我們積累功德資糧。因為我們在讚嘆、隨喜他人功德的時候,清淨心就生起了,內心的污染與雜念也就消除了,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。
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,你對別人好,別人不會對你壞。在生活中,如果我們能學會讚美、尊重他人,就能得到別人的讚美和尊重,相得益彰,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,亦是一種積極的助力。
二、學會寬容,懂得忍辱
據佛經記載,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婆達多,因嫉妒佛陀,幾次欲加害佛陀。然而佛陀知道提婆達多一直企圖傷害自己,卻並未對其產生嗔恨之心,反而一再幫助他。
即便是提婆達多最後因犯五逆重罪而墮入地獄,佛陀依然感念他在過去世前曾幫助過自己,並在《法華經》中為其授記,說提婆達多在地獄果報結束後,將來會成就佛道,佛號“天王如來”。這就是佛陀的寬容與忍辱情懷。
.
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曾作《醒世詠》一偈,其中寫道: “ 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到處隨緣延歲月,終身安分度時光。”
“ 忍辱柔和 ” 被他尊為為人處世的妙方,足以見出寬容忍辱的重要性。這同樣是在告誡我們,要學會寬容,懂得忍辱。
在工作與生活中,我們若能多一分寬容,便會少一分糾結;若能多一分忍辱,便會少一分煩惱。
“ 大肚能容,容天下難容之事;開口便笑,笑世間可笑之人”。只有學會寬容,懂得忍辱,我們的生活才會風平浪靜,少些許狂風暴雨。
三、誠實謙恭,正直厚道
“ 菩薩有四法得離諸難,值無難處值已不失,能修佛法。何等四?一者、菩薩謙遜,其心柔軟,凡見眾生常言善來,和顏悅色先意問訊,與之共語,言常含笑…… ” 從中可以看出,菩薩以謙遜待人,心地柔軟,和顏悅色,大眾願意接受菩薩說法佈道。
“ 敬人者,人恆敬之 ” ,實際上,我們每個人,都希望別人能對自己誠實謙遜,這樣才好相處,才好共事。誠實謙遜和正直厚道一樣,都應該是做人的基本原則。如果對人不誠實,對人不厚道,很難與人交心,建立起深情厚誼。
佛陀在經中,一再告誡弟子要誠實守信、厚以待人,要求佛弟子們要言行如一。我們不僅要在行為上誠實謙恭、正直厚道,還要在言語上誠實守信,一諾千金,且不可造口業,如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等。
四、常思己過,莫論人非
“ 十惡業 ” 中,有四種與口業相關,包括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。這四種都是在 “ 論人非 ”,常常給別人帶來諸多煩惱,也給自己帶來種種麻煩。
常言道:“ 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” 對俗世之人而言,犯口業是常見的事情,但很多人卻並不清楚造口業的罪業是深重的。
佛菩薩們一直勸誡弟子們要說讚美的話,要隨喜讚歎他人的功德,目的就是讓大家成就清淨之心、清淨之口。
.
真正的修行之人,不會去關注他人的是非,是會一念不生、一念不起,精進地用功辦道。清·金纓《格言聯壁》雲:“ 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。”
在工作與生活之中,我們若能像佛菩薩那樣,不去關注人我是非,不去搬弄是非、嚼 “ 舌根子 ”,而是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,自能正氣充盈,無畏無懼,隨緣自在。
五、廣結善緣,樂於助人
.
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。當眾生遇到任何困難和苦痛,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,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。
在佛教中,建立關係稱之為結緣,彼此曾有過接觸的關係稱之為有緣,自利利他的關係稱之為善緣,不涉及私慾的關係稱之為淨緣,結下眾多的善緣與淨緣,稱之為 “ 廣結善緣 ”。正是因為佛菩薩廣結善緣、樂於眾人的慈悲情懷,才成就了正果。
在工作與生活中,我們要想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,同樣需要廣結善緣,樂於助人。我們可以通過布施之法,關愛貧苦弱勢群體;可以通過傳播正法正道,給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氣;可以通過四攝法,給人以愉悅與和樂等等。只要我們有善心,存善念,自然能處處結善緣,時時逢善門。
留言列表